2018年,香港迎来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时代。地理上临近的粤港澳三地,在互联互通的“硬件”和“软件”上均获重大升级,三地融合提速且逐渐深化,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也给香港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列出的七大合作重点领域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排在首位。实际上,相关工程多年前已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终在2018年开花结果。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香港正式接入25000公里长的国家高速铁路网,大大拉近了其与内地各城市的距离,也促进了地区间经贸、人文、物流等方面的交流。
资料图:2018年7月17日从香港大屿山向西拍摄的港珠澳大桥雄姿,如巨龙卧波,腾飞在即。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运营通车,大桥全长55公里,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这条连接粤港澳的跨境陆路通道大大缩短了港珠澳三地间的时空距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约45分钟。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指出,一年来,大湾区建设在硬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两项重大跨境基建先后开通,为区内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以及良好的基础。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则以“无缝对接”形容“硬件”升级后的大湾区。他认为,区内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可以实现强强联合。交通上的便利将有效促进三地间各发展要素流动,为大湾区发展创造庞大经济效益,效果将会逐步显现。
“硬件”设施上的逐渐完备,让粤港澳三地在时空上的距离大大拉近,而“软件”上的逐步“升级”,更拉近了三地民众的心理距离,让大湾区更趋近于一个整体。
为推动大湾区规划,国务院在年内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在她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全面统筹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宜。相关机制的建立,为大湾区规划的全盘统筹打下基础。
2018年9月,《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这一被林郑月娥称赞为“具突破性且全覆盖”的新措施,大大便利了港人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出行等。
促进创科融合的好消息也在这一年不断到来。5月,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有关开放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予香港、澳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规定,当中包括将获批的项目经费跨境拨付到港澳的安排。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认为,整个2018年,大湾区基建设施逐步完善,同时内地与香港加强创科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为国际创科中心。在此背景下,香港可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作用,输送人才到区内其他城市,携手发展创科,珠江西岸城市工业产能也将得到释放。
时至年末,香港、澳门分别与内地签署CEP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标志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推动CEPA升级的目标提前完成,地区间经贸合作踏上新的台阶。
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高效互联互通,是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基础性要素。一年来,各领域合作的显著成果已经使三地发展共同受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不禁感叹,对不少人来说,“大湾区”曾经只是一个概念,但在这一年过后,大湾区已经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拓宽发展机遇,带来真切的获得感。
纵观全年,刘兆佳认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各项成果既充实了“一国两制”实践的丰富内涵,又为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提供了新的方案。目前,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各项政策还在不断推出,城市分工更加明确。相信在今年成果的基础上,粤港澳合作还将有突破性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就如同一座摩天大厦,基础工程已在2018年完工落成,基本功能也已开始投入使用。”陈勇表示,接下来人们要做的就是争分夺秒把它完成,让它发挥最大最优的作用。(记者 杨喆)
来源:中新网